大家熟知,在中国历史上,汉唐时期往往被视为国力最为鼎盛的时代,尤其在军事上表现尤为突出。当时大唐疆域辽阔,兵锋所至,周边小国多选择臣服,唐太宗更是凭借赫赫战功被尊称为“天可汗”。然而,纵然强盛如唐朝,也并非无往不利。据史书记载,在唐朝辉煌的历史中配资网站推荐,也曾留下过一次屈辱的败绩,而制造这一战役的关键人物,便是吐蕃的著名大将论钦陵。他曾率领40万大军击败唐朝名将薛仁贵所统率的10万精锐,成为唯一在战场上挫败薛仁贵的人。
论钦陵出身于吐蕃显赫的贵族家庭,他的父亲禄东赞在历史上亦有名声,曾奉命出使长安,与唐朝建立邦交关系,并提出联姻以示友好。在吐蕃政权的体制中,“论”这一字代表的是相当于中原王朝宰相的职位,地位极为尊贵。后来,他的兄长赞悉若成为大论,并大力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。在兄长的支持下,论钦陵逐步崭露头角,最终成功夺取唐朝在西域的一片重要领地。这一举动严重触动了唐高宗的神经,他认为吐蕃的野心威胁到了帝国根基,因此果断下令出兵讨伐。
展开剩余58%唐高宗任命声名赫赫的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,率领约十万唐军出征。虽然兵力不算庞大,但几乎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。然而远征吐蕃意味着长途跋涉,唐军士兵在高原地区面临严重的水土不服与高原反应,体力锐减。更糟糕的是,副将郭待封擅自行动,违背军令,导致阵势混乱。在这种劣势下,论钦陵凭借数量优势和地形熟悉,最终击溃唐军,薛仁贵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。这一战,不仅令唐高宗心中耿耿于怀,也成为唐朝西征史上的重大挫败。
然而,唐帝国并未就此罢休。仅仅八年后,唐高宗重新积蓄力量,命李敬玄率18万大军再次北征吐蕃,在青海一带与论钦陵展开激战。结果仍旧不尽如人意,唐军再次败北。正当论钦陵声名日盛之际,公元685年,其兄长赞悉若却被政敌暗杀,论钦陵迅速发动政变,平定内乱,并继承了“大论”之职。随着他的掌权,吐蕃进入国力快速扩张期,疆域不断扩大,成为唐帝国西部边境上的劲敌。
然而好景不长,唐朝很快迎来了更为强硬的统治者——女皇武则天。公元689年,武则天派大将韦待价率军讨伐吐蕃。论钦陵再次亲自出战,唐军在交锋中惨败,使得大唐再度蒙羞。在短短三十余年间,论钦陵连续挫败唐朝名将,包括薛仁贵在内的多位统帅,令大唐上下不得不正视吐蕃的强盛。最终,唐与吐蕃达成和谈,暂时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。
然而论钦陵的命运却未能善终。随着时间推移,吐蕃的赞普逐渐成年,他对论钦陵长期独掌大权心怀不满。正所谓“功高震主”,公元699年,赞普赤都松赞以狩猎为名发动突袭,杀害了论钦陵的两千亲信。论钦陵企图举兵反抗,但麾下士兵皆选择效忠赞普,他最终被逼自尽。为了避免灭族之祸,他的儿子们纷纷投奔唐朝,改以“论”为姓,在大唐政权中也立下了不小功劳。
回望这段历史,薛仁贵的惨败确实让人唏嘘。这既是他人生中罕见的挫折,也是唐军远征吐蕃最沉重的一课。地理环境、气候不适、后勤压力,再加上内部将领不和,都导致了这场溃败。但即便如此,薛仁贵依旧是大唐最负盛名的战将之一配资网站推荐,他的忠勇和胆略仍为后世所铭记和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