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所周知大盘配资,安史之乱之后,唐朝的国力日益衰微,国家机器摇摇欲坠,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,经济受到重创。人们对那些背叛朝廷、投靠叛军的人充满仇恨,恨不能立刻治罪以儆效尤。可是在这场混乱中,竟有一个人站在安禄山一边,甚至自立为其亲近者和儿子般的存在。战争结束后,朝廷并没有以叛乱之罪来责罚他,反而让他在凌烟阁安放画像,被视为功臣。如此反常的德行究竟出于何种考量?
这位传奇人物名为李宝臣,历史上官至节度使。起初他并非炽热中原士族,而是来自奚族的外族血统。投降朝廷后才改姓为李。他文武双全,尤其擅长骑射,口才伶俐,颇得安禄山赏识,便招他入麾下,任以卑官,二人并肩出入,谈笑无所不谈。战乱爆发之时,李宝臣担心安禄山的怜悯与优待会带来隐患,便趁乱前往河北,坚守在安禄山身边。安禄山受到他的忠诚与勇气感动,遂收他为义子。李宝臣从此不负厚望,初次出征就斩下一名唐朝将领,战场上他带领的军队如潮水般推进,众多敌人束手无策,甚至连唐朝的重臣李泌在奏折中也称他为骁勇之将。
然而,随着安禄山的军队连战连胜终究走向失败,安禄山之死也成为历史转折。李宝臣虽然仍在安庆绪的旧部之下,但内心的危机感与日俱增,逐渐萌生归降唐朝的念头。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与权衡,终于找到了一个有利的时机,选择以投降的方式重新站回唐朝的阵营。途中也经历过一段反复,等到史思明发动攻势、唐军一度失利,他再次动摇,叛变过,但随着时间推移,唐军的形势逐渐好转,李宝臣的回归决心也日渐坚定。最终他率兵协助唐军夺取莫州,立下汗马功劳,因此获得朝廷的嘉奖,授予高官厚禄。
展开剩余42%不过,取得功名并没有让李宝臣对唐朝产生极端忠诚。他心怀私心,掌握着相当的军权,逐步在所辖地区扩张势力。因而他在地方上自立门户,享受民众的景仰与奉承,宛如一方诸侯。即便如此,中央对他也束手无策,无法彻底抹去他的影响力。安史之乱以后,唐朝的中央权力已经大幅衰弱,难以对抗像李宝臣这样的地方势力,只能以封赏和安抚来换取他的克制,希望他收敛兵马,不要再对朝廷产生直接的威胁。
李宝臣为人处事颇为识时务,更多追求个人安乐而非政治野心。就这样,他沿着相对顺遂的路走完一生,直到晚年迷恋道家养生之道,过度依赖丹药与长生的方药,最终因健康衰竭而病逝。他的故事也被后人议论纷纷,成为一个在乱世中走私权、谋取私利却又不失机智的典型形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